一是堅持探索創新,加快推動監測網絡建設。一方面,大力推進監測事權上收改革。按照省級統籌、地方監管保障、第三方運維模式,開展省控水質自動監測站事權上收工作,啟動省控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城市站事權上收。配套出臺監測數據質量管理方案,厘清省市縣環保主管部門和監測單位以及第三方運維機構職責,加強數據質量考核。另一方面,創新推進數據共享。依托省級政務云大數據平臺,建設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平臺,實現了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全要素監測數據初步共享。
二是堅持項目帶動,提高監測網絡建設質量。積極爭取、加快推進西南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環境監測質量控制中心、西南土壤樣品流轉中心項目建設。著力提高大氣、水、土壤和污染源監測控制與監督核查能力,帶動提升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進一步完善四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三是堅持完善機制,增強監測網絡運行實效。一方面,完善監測運行機制。建立健全環境管理、環境監測與環境監管執法的聯動工作機制,出臺實施意見,推動環境監測切實服務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建立并嚴格落實測管協同、異常數據處理、溝通協商、24小時值守和目標考核預警等“4+1”管理機制,有效提升監測服務能力,及時發現并協助成功處置了嘉陵江鉈污染和德陽市人民渠飲用水異味事件。另一方面,完善監測點位布設機制。在“三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增設70個具有代表性的監測斷面,健全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監測網絡。實施近兩年來,“三江”流域水質狀況和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賠償金同比下降60.17%,生態改善金同比上升20.22%。此外,完善服務機制。將環境質量達標率納入縣域經濟考核指標,由省環保廳依據全年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牽頭組織實施縣域環境質量考核,有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建立環境質量預警機制,采取月分析、旬分析、專題分析等方式,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成都市建立大氣蛙鳴網格化監測系統,精確定位大氣污染源,有效杜絕“散亂污”企業反彈回潮。全省空氣質量預警預報準確率最高達93%,為大氣治理提供了科學參考。
真抓實干,確保早日建成四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一是全面完成環境監測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上收地表水、環境空氣、土壤等環境質量監測事權,配合國家完成48個地表水自動站監測事權上收,將159個省控空氣自動站移交第三方機構運維,完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布設,落實“誰考核、誰監測”要求。
二是努力構建生態環境監測責任體系。出臺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實施方案,建立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防范和懲治機制。研究出臺《四川省社會化服務性監測工作暫行管理辦法》,將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納入企業環境信用管理評價范圍,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監督管理。
三是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加快建設生態環境監測專題信息資源庫,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