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生態環境監測和考核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其中,考核制度是決定生態文明建設能否落地的關鍵性制度,而監測制度又是考核制度的基礎。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和考核制度建設。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績效評價考核等方面的制度體系。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的方式、主體、對象、內容、時間及結果應用、組織協調、能力保障等。2017年9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提出了堅決防范地方和部門不當干預、大力推進部門環境監測協作、嚴格規范排污單位監測行為、準確界定環境監測機構數據質量責任等方面的制度規范。
生態環境監測是了解、掌握、評估、預測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基本手段,是生態環境信息的主要來源,也是決策者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生態環境考核可對一定時期內特定主體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并依此進行獎懲,它是推動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生態環境監測和考核制度以最嚴格的形式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的情況反映出來,并形成科學的評價考核體系,引導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形成正確的政績觀,實現政績觀從“唯GDP論”向“綠色GDP論”或“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論”轉型,督促地方政府自覺踐行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等理念,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已經設置了國家、省、市、縣4個層級的5000余個環境監測站點,監測內容涵蓋城市空氣、區域空氣、沙塵暴、溫室氣體等方面,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已基本建成。隨著《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大力推進,我國水質監測也取得了進展。以深圳市大鵬新區為例,大鵬新區每年都會出臺《大鵬新區環境監測工作大綱》,對轄區內24條入海河流及3個入海排污口開展水質監測,全面掌握大鵬新區主要陸源入海河流及排污口的排污情況,了解陸源入海水質,為進一步改善近岸海域環境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大鵬新區還充分對接國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方法(試行)》,及時發布生態環境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分級采取限制性應急措施,每年開展上年度大鵬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使生態環境承載力保持在合理區間。
自然資源資產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是最典型的生態環境考核制度。目前,全國已有內蒙古、湖南、陜西、湖北、四川、廣東、福建、山東、云南、江蘇等10多個省份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進行了探索試點。大鵬新區也是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之一,2014年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大鵬新區區管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生態審計制度(試行)》,其中包含了領導干部任中生態審計和領導干部離任生態審計,對審查任期內涉及自然資源資產經濟活動中的資金與資源管理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可持續性等進行測評和考評。2015年正式出臺并試行了《大鵬新區區管領導干部任期生態審計實施細則》,領導干部的工作實績通過一系列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格體現,部分審計工作通過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總表、分表、存量表、流向表、實物量表、明細賬頁、保護工作記錄等進行審核完成。該制度是全國首個針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履職情況而制定的任期生態審計制度。建立生態環境審計考核制度,對監管和保護自然資源資產、防范資源環境風險、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監測和考核制度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監測領域和監測范圍還不夠寬,不能滿足各區域、各行業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且不同區域和行業的數據共享問題有待解決;二是由于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干預環境監測數據的動機、各部門環境監測數據不一致、排污單位存在干擾和隱瞞環境監測數據的強烈動機、環境監測機構的數據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原因,導致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不高,嚴重制約著生態文明建設;三是由于生態環境數據獲取不足、數據質量不高,增加了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難度,降低了生態環境考核的約束力和公信力;四是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與統計制度、評價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獎懲制度等評價考核制度的銜接不夠,導致制度的綜合效益沒有得到很好體現。
因此,有必要按照十九大關于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部署,認真總結各地經驗,針對上述問題,進一步完善和實施好生態環境監測和考核制度,充分發揮好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性作用。
(李佐軍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趙西君系中國科學院現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