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
預熱啟動
9月5至6日,2023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如期舉辦。9月5日上午,分論壇1“協同治理關鍵領域—VOCs 監測、評價與治理”率先預熱啟動。本屆論壇由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主辦,是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環境服務領域的重要活動之一。
VOCs是國際大都市面臨的共同難題
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一微克”行動,大氣污染治理進入到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階段,針對二者共同的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持續推進減排,成為關注的焦點。在國際大都市中,控制VOCs也是普遍存在的難題。
分論壇1由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承辦,圍繞VOCs監測、評價和治理,以及臭氧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等話題,與來自美國加州南海岸空氣質量管理局、巴黎大區空氣質量管理中心、墨西哥城環保局、首爾技術研究院、東京都政府環境局、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保護署、清華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能源基金會等機構的專家代表展開了熱烈討論。
論壇上,有治理經驗的分享。美國南加州空氣質量管理局副局長莎拉·里斯女士分享了美國南加州地區VOCs污染控制和空氣質量改善進程。巴黎大區空氣質量管理中心評價預報部主任維羅妮克·蓋爾西女士交流了巴黎大區VOCs監測評價與治理方面的經驗。
有研究成果的介紹。清華大學王書肖教授分享了全揮發性范圍有機物排放及其影響研究結果,指出亟需針對重點源和關鍵污染物開展排放標準和治理技術的研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胡京南研究員介紹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臭氧污染成因與防控研究成果,區域聯防聯控對于降低臭氧污染至關重要,他表示近年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臭氧污染防控初見成效,且北京市臭氧濃度已經基本進入了下降通道。
回顧北京空氣質量十年蝶變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沈秀娥回顧了十年來北京市空氣質量改善進程及特征。十年間,北京市大氣環境中主要污染物濃度實現了快速下降,PM2.5從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年均下降6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達到空氣質量國家二級標準。與此同時,優良天數增加近4個月,重污染天數減少到3天,降幅達94.8%。北京大氣治理成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
PM2.5各主要組分下降了四至八成。PM2.5主要由有機物、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地殼物質等組成。與2013年相比,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66.5%,分析其來源變化,其中,與燃煤源相關的硫酸鹽下降77%,與揚塵源相關的地殼物質下降了72%;與VOCs和燃燒相關的有機物下降了65%,與移動源相關的硝酸鹽下降了43%。表明燃煤和揚塵源治理效果顯著,而有機物和硝酸鹽的降幅低于PM2.5的降幅,說明移動源和VOCs的治理仍是重中之重。
SO2年均濃度穩定保持在個位數。從2013年的26.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個位數水平,2021年、2022年更是進一步下降至3微克/立方米的極低濃度水平,近十年降幅達到88.7%。這得益于北京市大力推進能源清潔化戰略。
PM10年均濃度穩步下降,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從108.1微克/立方米降至54微克/立方米,降幅達五成,其中建成區降幅更為明顯,城市生活環境更加清潔。
NO2年均濃度持續下降,連續四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從56.0微克/立方米降至23微克/立方米,降幅近六成,標志著以重型柴油車為重點的移動源等污染治理成效明顯。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賢姝、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主席莉安娜·倫道夫(Liane M. Randolph)分別致辭。劉賢姝表示各方專家代表的經驗成果都將為北京開展VOCs治理提供重要參考。下一步北京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相協同,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和區域聯防聯控聯治,促使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